清乾隆二年( 1737 年),在县城东北,知县唐孝本就明代蔡复一故宅——微微贞素堂改建为双溪书院。同治四年,知县白冠玉重修并拓建考棚,光绪二十五年修葺又增建学舍,办学规模不断扩大,经常在这里肄业,参加考课的生童在二百五十名以上。
清光绪三十年( 1904 ),双溪书院改成双溪学堂,原书院院长吴煌枢任堂长。 1912 年,县知事马徵祥重建同安县立小学堂,任命他的同乡林学洙为校长。此后不久,学校就培养出了新加坡东南亚教育研究中心主 席王秀南 教授等首届高小毕业生。 1921 年,前清举人洪国器任校长,地主绅士苏万灵等去上海募捐 4200 余元,用于扩建教室、宿舍。 1922 年,由洪国器的儿子洪绍勋任校长,当时全校有国民初小四级、高小三级,学生近 400 人。 1931 年,吴焕三任校长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教授、厦门大学副校长蔡启瑞在校任教。 1949 年,共产党地下组织曾在学校开展革命活动,学校共产党员杨奕坂、校长叶玉书、教员叶文行、叶文邦等许多教师参加了革命活动,为解放同安作出了贡献。
1949 年 9 月同安县城解放, 10 月正式复课,有 8 个班,学生回校 252 人。 1950 年初改名同安县立双溪完全小学,仍由叶玉书任校长。随着学生数的增加,在校内两侧新建平屋教室 4 间。 1954 年秋学校改名为同县实验小学 , 1956 年调叶吟俊任校长, 9 月校园遭遇洪水袭击,围墙倒塌,学校遇到了重挫,教育教学深受影响。灾后,中央水利部长傅作义、省水利厅长曹玉昆、台盟领导谢雪红、省军区付司令员刘永生及教育厅等有关领导到校视察。他们回省后立即拨款 3 万元新建两座 8 间石木结构教室, 1957 年县又拨款 18000 元建 6 间砖木结构的教室。 1958 年,在吴光闪任校长的带领下,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,五甲村、朝元村共划出水田六亩多,作为学农基地,种起了水稻、小麦、蔬菜等农作物。校内也办了畜牧场、木工场,同年搞“大炼钢铁”,学校从高年级选出 72 名年龄较大的学生组成“红领巾远征队”,到汀溪的杉际山烧木碳,历经 45 天,烧碳一千多斤。
1960 年,学校改名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, 1964 年,改名为城关中心小学 。 1971 年,同安食品厂经“支左”部队同意占用了校舍,小学迁到原一中的孔庙边校舍。 1973 年学校改名为城关小学,林水锦任校长。 1979 年学校再为改名为同安县实验小学,叶金枪任校长,是年县拨款 10.14 万元,建教师宿舍楼一幢,总建面积 1259.67 平方米。 1986 年又投资 41 万元兴建教学大楼 4 幢 2421 平方米,同年 4 月被定为省重点小学。 1981 年庄恭炳接任校长,充实了领导班子,办学规模陆续扩大到 29 个班, 1500 多名学生, 75 名教职工。 1990 年,吕秋宝接任校长,翻建新综合楼一座,面积 1523 平方米,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,出席省集资办学现场会的刘金美副省长、国家教委计财司司长、省教委领导相继来校视察。学校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、省级文明学校首批省级示范小学。
1997 年,陈荣艺任校长。 1999 年,同安实验小学更名为同安第一实验小学,陈荣艺继任校长。学校规模扩大到 33 个班,学生数达 1760 多个,在职教师 90 名。学校致力于“生命化教育”研究,是全国“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”、“体育发展研究” 课程实验基地。 2002 年,在学校原教师宿舍楼侨胞——陈美玲捐资兴建福华楼一座,总建筑面积为 3200 平方米,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,教育事业蒸蒸日上。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第六届文明学校、市二次创业劳动竞赛集体二等功、省少先队工作先进校、省先进教工之家。
2004 年 8 月学校芸溪校区在芸溪小区落成,建筑面积达 13000 平方米, 2500 平方米的体育艺术馆、 200 米 的塑胶跑道等硬件设施完善,教育教学设备现代化,学校的发展势如破竹,蒸蒸日上。
|
|